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海水觀賞魚種苗繁殖場之建構 (一)

 邱沛盛   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水源取得
    俗語說:養魚先養水,水源取得是種苗繁殖場建構的第一步,水源設置妥當,日後的養殖工作才能順利進行、事半功倍。水源取得的第一步即是熟悉環境,這需考慮海水每月的潮汐變化、水位高低,抽水位置必須設在常年能夠抽取海水的深度以確保養殖場隨時都有海水可以抽取,水質的好壞也是考慮要點,貧營養鹽、水質清澈的大洋好過富營養鹽的潟湖水域,設置抽水站的水域濁度也不能太高,不能有額外的汙染風險,甚至避免淡水注入的水域。養殖池位置需離水源近,減少不必要的管線延長,也能減低抽水馬達的耗損。抽水馬達需設置在緊臨海邊(水源)的陸上抽水站內,需遮風避雨避浪,且設置預備馬達及分流管(by pass),確保其中一座抽水馬達損壞後還有其他抽水馬達可用,額外添購備品及上防鏽漆避免生鏽損壞則可以延長使用年限。設置抽水馬達需將水管連接妥當,水管接縫需用硬質接合劑固定防漏,抽水前確定水管內都充滿海水後才能抽水,管內內若有殘留空氣則無法順利抽水。抽水管離水的部分需設置止逆閥防止海水倒流,保持管內充滿海水。

種魚池設置與飼養管理
    種魚為人工繁殖及種苗培育的最重要環節,若沒有了種魚,繁殖場將失去意義也無用武之地,因此,種魚培育與管理環節若處理妥當,日後的生產工作及成功一大半。種魚池建構需考慮所欲飼養的種魚種類、水量、水深、管線配置、如何收集受精卵、水質維護等環節。以海水神仙魚為例,大型神仙魚產卵所需的水深較深,通常以3-5公尺水深為佳,每座種魚池以400-500噸水量為準。種魚池池體上方需預留溢流口,下方需設置底部排水系統,用來滿足各種換水方式之需求。

預備種魚池
    養殖場需設置預備種魚池,飼養體型較小但有生殖能力之種魚,以防主要種魚池的種魚死亡後立刻可以遞補,預備種魚池的水體大小可以小魚主要種魚池,其餘設備跟主要種魚池相同。

種原庫
    種魚庫為挑選種魚的池子,飼養體型接近種魚的亞成魚,也算是中間育成池的一種,但重要性高於一般飼養幼魚的育成池,定期篩選體型及健康狀況良好的魚隻,移入預備種魚池,進一步培育成主要種魚。

主要種魚池的水質維護
    在室外的種魚池特別要注意水色變化,水色為水中浮游藻類產生,一天之中藻類濃度由清晨至中午漸濃,原因為太陽逐漸升起,藻類可行光合作用大量繁生,水色逐漸變濃,此時因為光合作用旺盛水中溶氧量升高,故中午種魚池溶氧量高;由中午至傍晚太陽下山,水色逐漸變淡,但由中午累積的溶氧量至傍晚最高,進入夜間則逐漸降低,浮游藻類開始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溶氧量,直至清晨溶氧量最低,這段時間大概是清晨4點至6點,是為危險期,稍有不慎則易造成種魚浮頭泛池大量死亡,需特別注意。管理方法為每日傍晚檢視種魚池水色,若過濃則立刻換水降低藻類濃度,以確保夜間呼吸作用的耗氧不至造成泛池。海水神仙魚種魚的飼養池,最好能以水泥池建造,如此一來方便管理及收集受精卵,為每日需要抽底移除底部髒汙。種魚池需設置水車,一方面增氧,一方面可藉由吊掛在水車後面的網具收集浮性卵。水車需固定並確保電線安全,除了水車之外還要加裝風管與打氣石,以免水車損壞時種魚池無法增氧,打氣石設置需要遠離排水口,如此才能藉由打氣的水流推進,使髒汙順利排除,若設置在排水口,則會贏想髒汙的排除。

種魚的餌料
海水神仙魚多以珊瑚、海棉、海藻為食,但在養殖場經營管理時常常無法提供牠們在自然界的食物,因此多以南極蝦、鯖魚、秋刀魚、魷魚、牡蠣切碎後餵食,一般在早晨投餵一次,確認種魚都有攝食,盡量不要讓底部產生殘餌敗壞水質。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殘聲

1.國中那年第一次參與短期的宣教(傳教)活動,讓我深深的愛上吉貝島。

2.我認識了一群年紀與我相仿的年輕人,他們正在試著認識耶穌,學著一起禱告。

3.結識了我第一位在外島的陶笛學生,是個小男孩。 回台灣後,送了一把精心挑選的陶笛送給他。

4.為期八天的活動,我們在短時間內組成樂團,在島上最大的廟宇前廣場唱詩歌。

5.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雖只是無數短宣隊或是服務隊中的一批、吉貝島的過客,但相信在神的國度裏面是被永恆紀念的。

6.島上有一間殘破的教會,因為沒有人聚會而關門。

7.居民受洗要在晚間到海邊,而且施洗者也要弄濕身體,讓其他人認為大家只是去海邊玩水。



8. 事隔多年,我那幾位在澎湖的朋友如今都沒有再繼續接觸信仰了,島上幽暗勢力的綑綁,仍然深深的紮在他們心裡,在我記憶中我們一起禱告的畫面,如今成了他們火熱的參加廟宇活動的畫面。

9.從國中到現在,我也多次造訪吉貝島,完全是以觀光客的心態。

10.福音與教會在島上炫麗奪目的觀光色彩中顯得相當渺小。


牡蠣之夢


今天早晨,依稀的還在半夢半醒之間,我起身捎開窗廉,望一望不遠處的海,

我那時住在一個海邊的小屋裡。

在那樣的時空下,海水的顏色仍相當湛藍,持續不斷的更迭遞嬗,

以它陣陣湧動的熱情,拍打我心中靜寂的岸岩。

梳理出門後我便依照習慣,前往外邊的海上農田,農田從遠處看去密密麻麻,

而走進看是一大片由竹木搭建而成的架狀結構,其上有許許多多的繩索,

每一條繩索都繫著一大串生命,如同血管繫著心臟一般。

這些糾結的生命體浸淫在乾淨並緩緩流動的海水中,靜靜地、安詳地吸收海水裡的養分。

那就是令人讚嘆的牡蠣,一種奧妙並與海與人共存的生命。
   
我是一個音樂家,好像遠離喧囂擾嚷的都市,來到這開滿天人菊的海島也沒什麼可誇耀的,

只為了撿拾一些被遺忘而散落在島上的創作靈感和演奏技法,過了好些時候,

始終無法意會我最近正在研究的曲子。

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裡面蘊含的意義很深,富有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特色,

結構整齊嚴謹但卻帶有活力,

特別要在雙手間詮釋多個不同聲部並使其和諧,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於是我終日只彈奏這首曲子並且晝夜思想這曲子的架構與表現,

這樣的舉動也許是要貫徹這首曲子最初的作用-治療失眠與安定身心。 

在這個島上生活算算也有一個月了,

到海邊看著一大片的牡蠣田竟成了我安靜鑽研曲子之外最大的休閒,

看著那緩緩悠悠、規律流動的海水,

一波一波地流過井然有序的牡蠣田,牡蠣田的海水有時綠綠的充滿許多豐富的藻介,

濾食性的牡蠣就這樣地享用這海水所帶來的豐盛美食。

日子一久,在那裏我開始學著品嘗牡蠣,

這時通常會準備一個烤爐,堆上炭火、放上網架,

將一籃籃的帶殼牡蠣挑選出最美味可口的,放在網架上,

當牡蠣在大火烘烤下開出一線殼縫時就可以剝開享用,

左手端著牠一半的殼,眼睛端詳著晶瑩剔透的牡蠣肉,不禁令人垂涎三尺。

牡蠣肉的顏色,常常是較深的銀黑色,而牡蠣殼的內側,則是閃著銀白色的光輝,

兩著對應看來,就如同鋼琴上黑鍵與白鍵一樣的融洽和諧。

當你讓牡蠣鮮美的肉滑過你的舌頭時,可以一口氣將牠吞進去,這是展現內心狂野的方式,

也可以將牠一口咬碎,這時候會品嘗到一陣陣金屬味,也有人說是牡蠣特有的腥味,

我倒覺得咀嚼之後,溢出的是榛果的味道,並且混雜著海水與海水裡面藻類的香氣,

每一嚼口都可以感受到大海的澎湃和它豐富的生命力。

原來,這樣整整齊齊排列的牡蠣田裡面所蘊含的力量,是如此的令人讚嘆。
   
海水照常在島的周圍循環著,又是一天的早晨,

我昨天練了整夜的琴,醒來的時候已經是在琴鍵上,書桌上靜靜地躺著一塊牡蠣殼,

我開始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個音樂家還是個饕客。

我拿著它到海邊的牡蠣田去坐著,看看海水又一波波的流過那些整齊有致的架構,

從對面吹來的是鹹鹹的風,我端看著手上的牡蠣殼,白與黑之間,又那樣的交融在一起,

不知不覺在岸邊那片平坦的地土上進入夢鄉。
   
在那樣的美夢中,我看見自己躺臥在一個漂浮於海上的小陸地,小陸地上面有許多溝渠,

溝渠裡面都流淌著海水,並且源源不絕地流淌,

在溝渠中有許多牡蠣,結實累累,在小陸地中央有我,

正在演奏著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

那樣的音律,和諧地共鳴,琴聲如水流,不斷地緩緩波動。

彈指之間敲擊出來的粒粒音符,就彷彿牡蠣一粒粒的串在架上,

並與溝渠中不斷流淌的海水形成完美的交融…..

啊!原來這就是這首曲子的意境。

依稀之中,我在那島上一邊吞食著牡蠣,一邊敲擊著琴鍵,

我的生命與這海水、牡犡,緩緩悠悠的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