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一種深刻的追求
大學時期的每個寒假,期待的不只是學業壓力上的暫時放鬆,還有另種一深刻追求。
在寒假我會參加一個花一週時間研讀聖經的研習會,除追求更加了解上帝的心意外,
也督促自己以嚴謹的態度做學問與辨明真理。
我特別喜歡一個讓大家輪流上台分享見解,然後台下組員提問的時間,
可以了解組員在查考聖經時的思維,碰撞出不同火花。
這張照片是我跟其中兩位組員的合照,在閒暇的時候到海邊去玩耍,
雖然相處短暫,他們卻是我在那一個寒假中最深刻的回憶,
日後他們也都跟我一樣參與一個音樂劇,不管是協助演出或是當觀眾,
而我那陣子寫的曲子,多半跟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文獻討論 : 擬刺尾鯛的人工繁殖
擬刺尾鯛就是水族貿易上俗稱的藍倒吊,也是海水觀賞魚飼養中最具代表性的魚種,但牠的人工繁殖相當困難,我認為在海水觀賞魚或者是珊瑚礁魚類的繁養殖領域,刺尾鯛是難度最高的,高於小丑魚、雀鯛、海馬、蝦虎及海水神仙魚。
藍倒吊的口徑小是主要瓶頸,因此一般常用的輪蟲、豐年蝦都無法讓牠們度過首次攝食的危險期,縱使我們給予仔魚能夠攝食的餌料,若營養需求不理想仍然無法度過首次攝餌的階段,多數小型的原生動物其實都有營養不足的問題。
當我們度過首次攝餌到變態階段就面臨另外一個考驗 : 水質環境的要求
過去在培育鯛科魚類或是經濟性食用魚苗的水質環境對於擬刺尾鯛來說相當惡劣,水中鹽度、溫度的變化及有害營養鹽的累積,其實都是限制因子,這是珊瑚礁魚類繁養殖需要注意的部分。
這次跟各位介紹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在擬刺尾鯛人工繁殖上的研究成果 :
摘要如下:
1. 飼育水槽水溫高於 25 ℃ 以上,擬刺尾鯛即開始出現產卵行為,並持續至秋末水溫下降至 25 ℃ 以下,終止產卵
2. 擬刺尾鯛受精卵為浮性的透明卵,平均卵徑為 0.67 ± 0.05 mm (Mean ± S.D.),內具單一油球,油球的平均直徑為 0.15 ± 0.05 mm
3. 在水溫 28 ± 1 ℃及鹽度 32 ~ 33 psu 下,受精卵約 18 h 孵化
4. 剛孵化之仔魚平均全長為 1.52 ± 0.05 mm;第 3 日仔魚平
均全長 2.29 ± 0.12 mm,開始投餵纖毛蟲等原生動物,並添加微藻來穩定水質
5. 第 7 日平均全長 2.58 ± 0.21 mm,此時可投餵小型輪蟲
6. 第 15 日,平均全長 3.32 ± 0.31 mm,仔魚攝食能力增強,可混投小型橈足類,投餵餌料生物時,應注意各種餌料必須重疊使用
7. 第 20 日,仔魚平均全長為 5.18 ± 0.30 mm,可投餵橈足類或豐年蝦
8. 第 24 日開始可以進行流水養殖;第 26 日仔魚平均全長為 6.20 ± 0.94 mm,開始進入稚魚期階段
圖1. 藍倒吊親種 (Broodstock),也就是俗稱的種魚,一般無法 從外觀分辨性別,屬於群體產卵的魚類。
藍倒吊的胚胎發育過程,受精卵形態跟大部分的珊瑚礁魚類相近。
藍倒吊的仔稚魚發育過程,從剛孵化的卵黃囊仔魚培育到26日齡。
可惜本篇文獻沒有養到出現體色,距離量產還有一段很長的路,
畢竟登陸月球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就看日後有沒有人能夠突破了。
文獻來源 : 何源興‧李沛珊‧鄭明忠‧江玉瑛‧陳文義 (2013) 擬刺尾鯛之人工繁殖。水產研究,21(2) : 83-95pp。
藍倒吊的口徑小是主要瓶頸,因此一般常用的輪蟲、豐年蝦都無法讓牠們度過首次攝食的危險期,縱使我們給予仔魚能夠攝食的餌料,若營養需求不理想仍然無法度過首次攝餌的階段,多數小型的原生動物其實都有營養不足的問題。
當我們度過首次攝餌到變態階段就面臨另外一個考驗 : 水質環境的要求
過去在培育鯛科魚類或是經濟性食用魚苗的水質環境對於擬刺尾鯛來說相當惡劣,水中鹽度、溫度的變化及有害營養鹽的累積,其實都是限制因子,這是珊瑚礁魚類繁養殖需要注意的部分。
這次跟各位介紹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在擬刺尾鯛人工繁殖上的研究成果 :
摘要如下:
1. 飼育水槽水溫高於 25 ℃ 以上,擬刺尾鯛即開始出現產卵行為,並持續至秋末水溫下降至 25 ℃ 以下,終止產卵
2. 擬刺尾鯛受精卵為浮性的透明卵,平均卵徑為 0.67 ± 0.05 mm (Mean ± S.D.),內具單一油球,油球的平均直徑為 0.15 ± 0.05 mm
3. 在水溫 28 ± 1 ℃及鹽度 32 ~ 33 psu 下,受精卵約 18 h 孵化
4. 剛孵化之仔魚平均全長為 1.52 ± 0.05 mm;第 3 日仔魚平
均全長 2.29 ± 0.12 mm,開始投餵纖毛蟲等原生動物,並添加微藻來穩定水質
5. 第 7 日平均全長 2.58 ± 0.21 mm,此時可投餵小型輪蟲
6. 第 15 日,平均全長 3.32 ± 0.31 mm,仔魚攝食能力增強,可混投小型橈足類,投餵餌料生物時,應注意各種餌料必須重疊使用
7. 第 20 日,仔魚平均全長為 5.18 ± 0.30 mm,可投餵橈足類或豐年蝦
8. 第 24 日開始可以進行流水養殖;第 26 日仔魚平均全長為 6.20 ± 0.94 mm,開始進入稚魚期階段
圖1. 藍倒吊親種 (Broodstock),也就是俗稱的種魚,一般無法
藍倒吊的胚胎發育過程,受精卵形態跟大部分的珊瑚礁魚類相近。
藍倒吊的仔稚魚發育過程,從剛孵化的卵黃囊仔魚培育到26日齡。
可惜本篇文獻沒有養到出現體色,距離量產還有一段很長的路,
畢竟登陸月球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就看日後有沒有人能夠突破了。
文獻來源 : 何源興‧李沛珊‧鄭明忠‧江玉瑛‧陳文義 (2013) 擬刺尾鯛之人工繁殖。水產研究,21(2) : 83-95pp。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夏威夷海域仔稚魚培育及展示計畫 (翻譯)
作者 : Frank Baensch
大部分的海水魚(及無脊椎動物)都擁有複雜的生活史,包含受精卵的散布、孵化、浮游仔魚期到稚魚時期,這些海水魚類通常產下數以萬計的卵,而仔魚會在海洋中度過漫長的發育期。
仔稚魚是一群令人著迷的生物,通常很難在海中被注意到,但擁有極高的多樣性,並且在生理、形態、行為及生態上都與成魚差異甚遠。仔魚剛孵化時極其微小,大約只有2-4 mm,而且發育未完全,不具攝食能力只能以卵黃維生,沒有游泳能力只能隨水流漂動。
當仔稚魚逐漸發育、成長成熟,牠們學會游泳、攝食及逃避掠食者。許多仔稚魚在浮游時期,表現出奇特外形或臨時性的生理結構,像是延長的棘刺、異常大的頭部、鰭、眼或特殊的色素斑。當仔魚逐漸轉變為稚魚的時候,牠們藉由陽光、海流或珊瑚礁所釋放出的訊息找到新的棲所,並利用夜晚避開掠食者回到溫暖的家。
潛水者很難去察覺這些仔稚魚。目前已經被描述的仔稚魚相當稀少(<10%),大部分的仔稚魚都還沒有照片或影像記錄,但牠們卻對於水產養殖、漁業資源保育及生物學研究有著重要深遠的影響。
本計畫透過採集野外魚卵、孵化及仔稚魚培育技術來研究夏威夷海水魚類的繁殖模式、養殖要件及仔稚魚發育。
主要目標:
1. 辨識海水魚類的產卵區域及產卵時間
2. 發展並建立具有養殖潛力之新物種的培育標準流程
3. 展示海洋仔稚魚多樣化的形態、色彩及美麗的自然樣貌
文章來源 : http://www.bluereefphoto.org/blog
大部分的海水魚(及無脊椎動物)都擁有複雜的生活史,包含受精卵的散布、孵化、浮游仔魚期到稚魚時期,這些海水魚類通常產下數以萬計的卵,而仔魚會在海洋中度過漫長的發育期。
仔稚魚是一群令人著迷的生物,通常很難在海中被注意到,但擁有極高的多樣性,並且在生理、形態、行為及生態上都與成魚差異甚遠。仔魚剛孵化時極其微小,大約只有2-4 mm,而且發育未完全,不具攝食能力只能以卵黃維生,沒有游泳能力只能隨水流漂動。
當仔稚魚逐漸發育、成長成熟,牠們學會游泳、攝食及逃避掠食者。許多仔稚魚在浮游時期,表現出奇特外形或臨時性的生理結構,像是延長的棘刺、異常大的頭部、鰭、眼或特殊的色素斑。當仔魚逐漸轉變為稚魚的時候,牠們藉由陽光、海流或珊瑚礁所釋放出的訊息找到新的棲所,並利用夜晚避開掠食者回到溫暖的家。
潛水者很難去察覺這些仔稚魚。目前已經被描述的仔稚魚相當稀少(<10%),大部分的仔稚魚都還沒有照片或影像記錄,但牠們卻對於水產養殖、漁業資源保育及生物學研究有著重要深遠的影響。
本計畫透過採集野外魚卵、孵化及仔稚魚培育技術來研究夏威夷海水魚類的繁殖模式、養殖要件及仔稚魚發育。
主要目標:
1. 辨識海水魚類的產卵區域及產卵時間
2. 發展並建立具有養殖潛力之新物種的培育標準流程
3. 展示海洋仔稚魚多樣化的形態、色彩及美麗的自然樣貌
文章來源 : http://www.bluereefphoto.org/blog
訂閱:
文章 (Atom)